1.兵馬俑
公元前221年的中國,秦始皇結束了諸侯長期割據(jù)的局面,統(tǒng)一了全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tǒng)一的封建王朝。
秦漢陶俑是那個時期雕塑的主流。商周時期帝王貴族死后有用活人、活馬殉葬的習俗,后來不再用活人、活馬殉葬,改用陶土燒制的人、馬、器物或各種材料制咸的雕塑品來代替,稱作俑。
秦始皇憑借當時秦的強大國力,為自己修建了巨大的陵墓。秦始皇陵的整個修建過程歷時38年,耗費難以數(shù)計的人力、物力。秦始皇篤信鬼神,希望死后將生前的一切帶入地下。他讓人將他心愛的部隊制成兵馬俑,埋入地下陵墓的東側,既顯示他生前浩蕩的武功,又有防止六國卷土重來之意。
不難看到,秦始皇陵出土的陶制兵馬俑軍陣具有很強的寫實性,而且刻畫精微細致。據(jù)測量,武士俑均高約1.8米,馬俑均高約1.5米,全長約2米,同真人、真馬幾乎等高。據(jù)統(tǒng)計,兵馬俑共有近8000個,如此高大身材、數(shù)量眾多的兵馬俑以戰(zhàn)斗中軍陣的形式排列在一起,規(guī)模宏大,氣勢磅礴,給人以強烈的震撼感。
兵馬俑的創(chuàng)作者,力求完全再現(xiàn)秦國軍隊的風采,在衣冠細節(jié)上盡量模擬真人、真馬。兵馬俑數(shù)量眾多,如果形貌相同,勢必會顯得單調(diào),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工匠對每個兵馬俑的身體動態(tài)、衣服裝束、面貌表情、眉目、胡須、發(fā)式、頭冠等都分別進行刻畫,使之個個都不相同。兵馬俑的頭部和身體是分開的,頭部通常是先雕塑出大體輪廓,再由工匠根據(jù)真人的形象逐一精心捏塑而成。兵俑的面形輪廓有窄、寬、方、圓、長方多種;發(fā)式或挽髻或戴冠;眼眉分粗、細,長、短,平、彎、斜豎、山峰多種;胡須或上翹或下撇,或八字短須或滿鬢絡腮;嘴張有抿。兵俑的性格特征也得到了鮮明畢現(xiàn)地刻畫,有的剛毅勇猛,有的威武雄壯,有的意氣勃發(fā),有的機智干練,而且性格特征的刻畫也注意同人物的身份相符,如指揮官的冷峻多謀,普通士兵的剛烈純樸等等?,F(xiàn)在可以見到的兵馬俑多為燒陶本色,而原來都是根據(jù)真實的軍裝進行過彩繪,色彩鮮艷奪目、莊重大方,只是由于年代久遠、色彩剝落才呈現(xiàn)今天所見的樣子。
2.《馬踏匈奴》與《馬踏飛燕》
漢代較大規(guī)模的雕塑活動大多是在漢武帝后進行的。我們熟知的大型雕塑霍去病基石刻群是西漢雕塑的代表作?;羧ゲ∈菨h武帝時的著名將領,曾6次出奉命出擊匈奴,以解除匈奴對漢王朝的威脅?;羧ゲ×昴乖陉兾髋d平縣漢武帝茂陵東北,該墓紀念石刻為高1.68米的石刻《馬踏匈奴》雕像為中心。雕像表現(xiàn)的是一匹氣勢軒昂、矯健雄壯的戰(zhàn)馬,仇恨又悲壯的鐵蹄踏在一個仰面朝天、面目兇悍、手拿弓箭、仍要垂死掙扎的匈奴首領身上。雕塑有力地展示,盡管這個匈奴人在垂死掙扎,但怎么也無法逃脫戰(zhàn)馬泰山般的重壓。這匹戰(zhàn)馬象征了霍去病英勇善戰(zhàn)、挫敗頑敵、屢建奇功的偉績。
我們看到,散布在墳墓周圍的還有立馬、臥馬、躍馬、臥虎、臥象、石蛙、石魚等14件群雕。這些雕刻形象樸拙有力,可以看出,創(chuàng)作時雕刻家根據(jù)石頭的形狀做了最儉省的加工,以保持石頭原有的基本形態(tài),同時又十分注意使動物形象傳神。所以這些雕塑非常富于整體感和重量感,既保持了巖石原有的氣勢,又呼喚出了沉睡在巖石中的百獸的勃勃生命力。
中國古代馬的地位非常高,它們不僅是重要的交通工具,而且在戰(zhàn)爭中也是克敵制勝的重要因素,因此古代雕塑家喜歡塑造神駿的馬。漢人對馬很有研究,當時馬的雕塑也非常有特色。
著名雕塑《馬踏飛燕》是一件青銅雕塑。它表現(xiàn)了一匹駿馬凌空騰越,馬的一只后蹄落在一只正在飛行的燕子背上。觀賞這件雕塑會令人驚奇于馬飛馳的速度如此迅疾,竟將燕子遠遠地拋在后面。這件雕塑中奔馬的體態(tài)非常寫實,但整個雕塑的構思又是極富想像力,不愧為一件將自然之形和心靈之意完美地結合在一身的藝術佳作。
3.云崗大佛(世界藝術史雕塑卷P65-66)
云岡石窟代表了北魏前期石雕藝術的風格,也是這個時期開鑿的最為重要的石窟群之一。這組石窟群共有21窟,被從南向北編號。其中第六窟最為突出。該石窟是在山壁上鑿出的大山洞,第六窟洞室面積很大,是邊長13米的方形,洞高15米,洞室的中心有一根大支柱,被鑿成舍利塔形狀(舍利塔是傳說中的佛去世后盛放他遺骨的地方),塔分兩層,下層的四面各雕出一個較大的佛龕;上層塔身逐漸縮小,塔身的四面各雕出三尊佛、菩薩。在上下兩層塔之間四角各雕有一只長鼻大象,象背上又各雕出九層出檐的小舍利塔。第六窟的后壁是雕刻著佛(釋迦牟尼)的巨大神龕,其他三壁是從上至下三層密密排列的佛龕雕刻和一些佛傳故事的浮雕。所謂佛傳故事就是在佛修行得道的過程中發(fā)生的一些有傳奇色彩的故事。例如《降魔故事》講的是釋迦佛在修行得道前,魔王波旬曾對他施以種種誘惑,并帶魔兵前來威脅,但釋迦不為所動,結果邪魔失敗,釋迦終于修成正果的故事。
舍利塔和窟壁上的佛龕都雕著供養(yǎng)人、金翅鳥、菩提樹等形象和繁密的花紋裝飾,加上整個窟頂是天花浮雕,使整個佛窟顯得琳瑯滿目、燦爛繽紛、令人眩目,形成一種富麗華美而又神秘的天國氣氛,蔚為奇觀。
這一時期佛像威嚴莊重而冷漠,神與人之間有著不可逾越的遙遠距離。佛的形象是一個具有超自然的無限法抗拒的神,富有崇高感與神秘感。
4.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賓陽中洞的造像和裝飾雕刻是北朝后期石窟雕刻最杰出的作品。賓陽中洞是一個馬蹄形的石窟,窟高9.3米,深和寬均為11米。石窟的后部是高8.4米的坐佛及脅侍。兩壁各雕刻有三尊立佛,佛與菩薩的身后雕刻著華麗的火焰背光??唔斢泄馊A燦爛的天花裝飾雕刻,滿是蓮花、伎樂、飛天和云朵,與莊重嚴整的佛像相輝映,令進洞的觀者深感佛法的神秘與宏大。
追溯中國古代雕刻,不難看到,北魏后期的佛教造像在審美上的主要特征為追求古樸風雅的神韻。北魏前期的佛像突出了神的超自然的無邊魔力,強調(diào)神的崇高、神秘與至上。
北魏后期以江南士大夫的審美標準塑造的佛像,雖然仍脫超凡俗,但是這種超凡脫俗,是在佛像身上集中了士大夫理想中的“言為世行”,“行為世范”的風儀態(tài)度來達到的,這種風度的外在表現(xiàn)為某種病態(tài)的瘦削身軀以及不可言說的深意微笑,洞悉哲理的智慧神情,擺脫世俗的瀟灑風度。這些都是魏晉以來士大夫階級所追求向往的美的最高標準和主張。
5.敦煌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處于中原同中亞、西亞及印度地區(qū)的交通要沖,甘肅敦煌也是佛教傳入中國的必經(jīng)之地。北魏時期的泥塑佛像是莫高窟發(fā)現(xiàn)的最早佛教造像之一。第259窟中的彩塑佛坐像[圖491是最受推崇的一尊北魏后期的造像。它身穿印度式的袈裟,面容柔和慈祥,富于人情色彩而又不失莊重。
甘肅炳靈寺石窟始建于5世紀初,開鑿于黃河北岸陡峭的懸崖上,這里的佛像為紅砂巖石刻,兩肩齊挺,身寬背厚,著通肩大衣,表情肅穆,造型古樸,為健陀羅樣式。炳靈寺第80、81、82窟的造像,建于北朝時代,佛像、菩薩和供養(yǎng)人的身體線條勁挺流暢,身形變得活潑優(yōu)美,面容神氣生動,富有神采。
6.麥積山石窟
麥積山石窟位于甘肅天水,該石窟主要為泥塑佛像,而且數(shù)量在千軀以上,因此有“東方最大的泥彩塑藝術陳列館”之譽。
麥積山早期造像風格受宗教造像的禮儀和外來影響較大,也主要參照健陀羅樣式的佛像,但對其進行了不少的加工和改造,使這些宗教人物形象體軀拉長,并有接近于當?shù)厝说男蜗筇卣鳌?br/> 麥積山石窟晚期造像較為突出的代表作是第44窟西魏泥塑佛坐像。該泥塑佛面相雍容優(yōu)美,表現(xiàn)出一種富有修養(yǎng)的儒雅氣質(zhì)。它的衣紋流暢,衣服層疊稠密,具有很強的裝飾性。第60號窟摩崖龕中的兩個脅侍菩薩,身軀修長,衣裙飄逸流暢,肌體顯得苗條柔軟。菩薩的面相是純真少女的形象,渾身散發(fā)出一種優(yōu)雅真純的美感。
麥積山石窟中也有一些石雕像,這些雕刻材料都是從外地運來的,其雕刻技法精湛,刀法嫻熟,塑造的佛像典雅秀麗。
7.唐代昭陵六駿
唐代帝王貴族的陵墓多因山為陵,氣勢磅礴,規(guī)模宏大。開國之初的唐陵石刻沒有定制,石雕的題材和雕刻手法多借鑒南朝陵墓石刻。但其造型手法更加洗煉,形象塑造也更注重寫實。從唐高宗的乾陵開始,唐陵前的石雕儀衛(wèi)行列逐步形成定制。
唐太宗墓前的“昭陵六駿”是為紀念在開國戰(zhàn)爭中立有戰(zhàn)功的6匹戰(zhàn)馬而制的浮雕,由大畫家閻立本繪草圖,選名匠用6塊高1.7米、長兩米左右的石灰?guī)r制成高浮雕。每塊浮雕的右上角均有書法家歐陽詢書、唐太宗親自撰寫的贊詞。
昭陵六駿浮雕的雕刻技巧嫻熟、刀法簡潔,馬的形體結構準確,肌肉圓潤渾厚,反映出雕刻家對于馬的身體結構和形態(tài)細致入微地觀察和把握。六駿浮雕中以“颯露紫”(現(xiàn)藏美國費城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最引入注目。這件浮雕的情節(jié)富于戲劇性,表現(xiàn)了“颯露紫”在戰(zhàn)場上被敵人的箭射中,唐太宗的臣子丘行恭上前拔去馬身上的箭,在危難之中,戰(zhàn)馬的頭垂下來,貼近丘行恭,表現(xiàn)出了依戀求助之情,體現(xiàn)了戰(zhàn)馬的富有人性化的藝術處理。
8.唐三彩俑
由于中國三彩俑的制作始于初唐,到晚唐其技術已臻成熟和完善,所以人們習稱唐三彩俑。我們看到,初唐時期的三彩俑形象較為清秀典雅,儀態(tài)萬方,而初唐后期三彩俑的形象開始變得圓潤豐滿,特別是到了盛唐,三彩俑的面頰更加豐滿、體現(xiàn)出健康活潑,充滿無限的生氣活力。此外,唐三彩俑各種類型的形象都表現(xiàn)出自足、自信的時代精神風貌,雍容華貴、圓潤飽滿是這一時代風格的典型特征。
唐三彩俑表征體現(xiàn)的色彩是綠色、褐色與黃色的相間相融,渾然成趣。整個色彩格調(diào)鮮艷華麗但色彩間的過渡自然、和諧、柔美,色彩間相互滲化又暈染自如,極富中國潑墨寫意繪畫的韻味。這種明快的色彩在對陶俑生動活潑的精神面貌的塑造中起到了相當明顯的作用。
與國外雕塑創(chuàng)作的不同點是,中國古代的人物雕塑在形與神兩方面的表現(xiàn)上多側重于神的表現(xiàn)。我們看到的大量的唐代陶俑人物,表現(xiàn)的多是現(xiàn)實生活中真實的人物,雖然對真實的人物形象進行了刪繁就簡的提取加工和巧妙夸張,來突出其神韻和性格特點,但在形的刻畫上已經(jīng)達到了較為真實的水平。這是雕塑藝術長期發(fā)展的結果,是雕塑家在表現(xiàn)技法上走向成熟的標志。
俑的雕塑在中國古代雕塑中是惟一直接表現(xiàn)現(xiàn)實人物的類別。唐代俑的雕塑保持了中國藝術注重神韻的特點,同時造型在寫實性上達到了高峰。
陶俑以表現(xiàn)人物的性別、身分不同分為女俑、胡俑(多表現(xiàn)的是唐朝宮廷貴族所雇傭的西域或西亞人)、侍役俑、樂舞俳優(yōu)俑。騎士儀仗俑、神怪俑、馬俑和其他動物俑等。這些不同身分的俑將唐代社會中的各種人物刻畫得惟妙惟肖,而且舉態(tài)豐盈,形神兼?zhèn)洹?br/> 現(xiàn)藏陜西博物館的幾件胡人俑,表現(xiàn)了高鼻、深目、髯須,具有阿拉伯人外貌特征的人物。其中一件雙目炯炯有神,仿佛在驚奇地看著什么有趣的事。他的造型較為真實嚴謹,而且很富于個性神采。
陜西鄭仁泰墓出土的《三彩樂唱俑》是一組樂舞歌伎的組合,樂女們各執(zhí)一種樂器,情態(tài)自然,兩個舞女翩翩起舞,面帶稚氣,可以看出是被深鎖侯門的青春少女。
考古發(fā)現(xiàn)的五代十國的陶俑最重要的作品出自于南唐的帝王陵墓中,這些俑塑代表了晚唐風格和五代藝術風格。陶塑人物的刻畫細致,刀法熟練工巧,尤其是人物衣服的表現(xiàn)顯得特別柔軟輕薄,在這方面五代雕塑家的技巧超過了唐代,這些雕塑作品是我們雕塑公司雕塑家學習和臨摹的重要來源,由此可以看出我們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精深。
手 機:13451917808 孫經(jīng)理Ms.
手 機:13913853943 馬經(jīng)理Mr.
電 話:025-52607585
郵 箱:504522521@qq.com
地 址:南京市江寧區(qū)谷里工業(yè)集中區(qū)A